在邮票收藏的缤纷世界里,T65《中国古代钱币(第一组)》特种邮票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独树一帜。1981 年 10 月 29 日,中国邮政为了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,发行了这套意义非凡的邮票,将先秦时期的货币风貌生动呈现在大众眼前。
一、设计背后:权威助力,古韵今现
这套邮票的设计,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业协助,确保了每一枚邮票上货币图案的准确性与专业性。设计者卢天骄匠心独运,采用影雕套印工艺,将这些古老货币的细节清晰地刻画出来。齿孔度数为 P11.5×11,邮票规格为 30mm×40mm,整版 50 枚(10×5),版式布局合理,便于欣赏与收藏。雕刻师呼振源、阎炳武、赵顺义等也各展其长,共同雕琢出这套精品。
二、票面解读:八枚珍邮,八种古韵
(一)货贝、铜贝(4 分)
第一枚邮票上,左侧是商代使用的海产货贝,光滑润泽,曾经在远古的贸易中承担着重要角色;右侧则是绿锈斑驳的铜仿贝,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金属铸币,见证了货币材质从天然到人工铸造的转变。它们出土于河南省安阳,是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实物见证。
(二)空首布(4 分)
春秋时期晋国使用的铲形货币空首布亮相第二枚邮票。其尖肩尖足,质朴无华,且尚未铸有文字,出土于山西省侯马。它的造型源于当时的农耕工具,反映出早期货币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关系 。
(三)“鬲” 空首布(8 分)
此枚邮票图案为春秋时期东周使用的铲形货币 “鬲” 空首布,平肩桥足。它在河南省伊川出土,相较于晋国的空首布,形态上有了一定变化,也体现了不同地区货币的特色 。
(四)“安邑二釿” 布(8 分)
战国时期魏国在安邑地方使用的 “安邑二釿” 布,平首圆肩桥足,被精心呈现在第四枚邮票上。从空首布到这种平首布的演变,反映了货币形制逐渐简化、规范化的过程 。
(五)“齐法化” 刀(8 分)
第五枚邮票展示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齐城地方使用的刀形货币 “齐法化” 刀。其刀身线条刚劲,造型独特,是齐国商业繁荣的象征,见证了齐国在当时经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。
(六)“节墨之法化” 刀(8 分)
同样是齐国货币,“节墨之法化” 刀出现在第六枚邮票上。它是齐国在节墨地方使用的刀币,与 “齐法化” 刀既有相似之处,又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,体现了齐国货币体系的丰富性 。
(七)“成白” 刀(60 分)
战国时期赵国使用的 “成白” 刀登上第七枚邮票。其刀形与齐刀有所不同,展现出赵国货币的独特风格,也反映了当时各国货币在形态上的多样性 。
(八)“共” 圜钱(70 分)
最后一枚邮票呈现的是战国时魏国在共地方使用的圆形货币 “共” 圜钱,圆钱圆孔。这种圆形货币的出现,是我国古代货币形制的一次重大变革,为后世方孔圆钱的长期使用奠定了基础 。
三、收藏价值:历史沉淀,价值攀升
历经四十多年,T65《中国古代钱币(第一组)》邮票在收藏市场上备受青睐。其发行量相对有限,不同面值的邮票发行量从 156.16 万枚到 1220.16 万枚不等,经过岁月的损耗,完好品相的邮票愈发珍贵。在市场上,中上品相的一套邮票价格在五六十元,全品品相的一套市价可达八十元左右 。如果是带有色标、全品品相的全套邮票,价值更是能达到 280 元左右 。而且,该套邮票与 1982 年发行的 T71《中国古代钱币(第二组)》相互呼应,共同构建起商周至秦代的古代货币视觉档案,进一步提升了其收藏价值。对于集邮爱好者和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,收藏这套邮票,不仅是拥有一套精美的邮品,更是收藏一段鲜活的先秦货币史。